发布时间: 2024-12-22 07:10:44 发布人: 欧式古典系列
产品详情
设计学研究生,在2024年10月10日揭晓的红点设计概念大奖中,她和团队凭借三件精妙的作品一举斩获三项大奖。谈起参加此次比赛的契机,李沁徽坦言,一方面,没有一位设计者不向往红点设计大赛这一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比赛;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在国际设计领域积累更多的奖项为未来的博士申请做好充足准备,“我对设计充满热爱,愿意为其贡献全部力量。”也正是这份热爱让她有不断前行的勇气。
李沁徽和团队深谙本次国际赛事是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舞台,在设计之初便积极查阅资料,以寻找合适的文化元素与作品相结合。获奖作品《Handy Bio-Twist图钉》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太极的互补与和谐元素,其形态简单美观,由两个形状互相契合且可以拼插在一起的带针蹄型元件组成,针尖通过包裹设计隐藏,在圆润和棱角中,小小的图钉也传达出中国传统和合精神的意味。《Plant Rootstocks Water Supply》的设计融入了传统汉服元素,其上端可以插入装有营养素和水的塑料瓶,下端则是以唐朝仕女裙摆为灵感设计的裙形灌水口,方便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灌溉使用。另一获奖作品《Teable》则是在结构上使用了中国传统榫卯工艺的茶桌,该结构以现代化和轻量化的方式赋予传统茶桌新的形态。同时,设计中对茶梗这一通常被当作废弃物来焚烧的材料来二次利用,做到环境保护的同时提升了作品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让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不是只停留在概念上。
红点奖能够说是世界上最大最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设计大奖,每年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选手带着优秀的作品前来参赛,竞争格外激烈。参加规格如此之高的比赛,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不可避免。李沁徽和团队的作品去年也成功入围红点奖决赛,可惜与大奖失之交臂。这一年,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上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专注于过程,分阶段进行准备,互相支持,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她分享的成功五秘诀。李沁徽表示,在正式结果公布前,她虽然对自己的作品抱有一定的信心,但也不敢过于乐观,而是以平常心去看待比赛结果,好在最后的结果没有辜负她和团队付出的汗水与心血。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是李沁徽的座右铭。这句话时刻提醒她,任何经历、挫折甚至是弯路,都会在未来发挥作用。大一时由于专业方向不明朗,李沁徽也曾和许多同学一样,感到迷茫和无措,一度不确定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凑巧的是,在那一年,学校设计艺术学院实施了对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李沁徽很幸运接触到了建模并被其深深吸引,“建模不仅让我能将脑中的创意转化为现实,而且看到设计落地的成就感也让我找到了热爱所在。”从那一刻起,她愈加坚定了自己对工业设计的兴趣,并决定在考研时跨专业到这样的领域。李沁徽表示,“兴趣是第一动力”,寻找自我的兴趣之后,所有的努力都会变得有意义。
此次参赛经历让李沁徽收获了宝贵的团队协作和跨学科沟通能力,也培养了她更强的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同时,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功也给予她在设计学道路上继续追求卓越的勇气,鼓励她追求更高的设计目标,让她期待自己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参加机器人竞赛,无疑是信息技术领域学子必须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吴雪娜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中荣获三等奖。
吴雪娜最初对该项赛事并不熟悉,但在专业课老师的号召下,她毅然决定加入团队,踏上这条充满挑战与创新的科技之路。从最初的迷惑不解到如今的小有斩获,吴雪娜用努力与汗水证明了自己的专业。
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机器人设计,毫无头绪的吴雪娜选择沿着学长的足迹前行。为了更好地备战国赛,吴雪娜还参加了北京市的仿人体感格斗比赛,从中吸取经验。然而,竞赛规则年年更迭,就在比赛前一个月,她发现比赛的规则发生了很大改变,今年仿人体感格斗项目的内容是通过程序操纵机器人搬起能量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吴雪娜紧急调整策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重新调整机器人的数据,并不断与能量块的重量进行适配,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竞赛规则。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假期里吴雪娜甚至将机器人这个“大家伙”拖回家练习,最终在比赛中成功搬起了能量块,赢得了比赛。
在比赛中,由于竞赛规模庞大、参赛队伍众多,现场调试机器人的信号道路出现了混乱,导致她无法连接到自己的机器人。这是她平时练习中从未遇到过的情况。此外,由于赛场上使用的能量块材质与学校调试时不同,导致机器人在搬运过程中出现滑落。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吴雪娜展现了遇事处变不惊的沉稳心态,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发挥,临危不乱地在场上紧急调试,最终成功达成目标。这也是机器人比赛的魅力所在。
回顾这次参赛的历程,吴雪娜表示,通过配置机器人、调试机器人的程序和代码、独立组装机器人,她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将所学的专业相关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吴雪娜相信未来自己会不断地进行尝试,让一次次积累的经验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基石。
胡玄仪,新媒体学院2023级学生,在“永不消逝的遗产——沉浸式文化遗产创客大赛”中作为最年轻的参赛者与团队共同获得了冠军。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胡玄仪了解到了沉浸式文化遗产创客大赛,抱着广泛学习提升自我的想法,便报名了比赛。组队成功、与组员高效配合并协调沟通、作品顺利成型、一次次优化润色,作品最终成功入围决赛。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在七天的训练营学习后,决赛以72小时极限科创马拉松形式开展。由于参赛者来自不同高校、城市与国家,与外国指导教授语言不通成为了胡玄仪面对的最大难题之一。胡玄仪与团队的伙伴们积极变通,借助多种方式与教授交流学习,慢慢克服了语言难关。在选择意象时,胡玄仪与队友们从男女老少多个受众群体的方面出发,以铃铛为灵感来源,将作品落地在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叩金铃,见古风”,既传承了文化,又链接了游客,为大家带来了沉浸式的视觉、听觉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胡玄仪并没有局限于自己数字媒体专业的知识应用,而是与队友尝试了从未接触过的逐帧动画。胡玄仪认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本身便是对身心的巨大考验,正是因自己的高质量行动和同伴之间的高效率配合,才能在大赛中获得最好结果。
心有向往,便不惧道阻且长。胡玄仪想对希望能够通过参加比赛提升个人、提升学习本领的学弟学妹们说:“要勇敢地去尝试,其实有一些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
上一篇 上一篇:新会红木品牌森木家具新中式雅韵
客户案例